徬徨沒有解藥,透過不斷的碰撞開出屬於自己的花—畫說有一天

求學、求職階段,或多或少都有經歷過徬徨時期,「我真的適合走這條路嗎?」、「選擇這個真的對自己比較好嗎?」內心總會拋出許多疑問,巴不得有個神奇望遠鏡,能夠讓我們看到每個決定會帶來什麼結果,好幫助自己做正確的選擇,但這段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,只能透過體驗,來為自己下註解。

這次採訪的是《畫說有一天》的版主汶耕,在IG很活躍,目前粉絲數已破萬,同時也是關鍵評論網的文學專欄作家,有著正職的設計工作,下班則斜槓經營自媒體,透過閱讀來探索自我,並以畫作或是書寫方式來分享對於書中的觀察與見解。

對汶耕來說,人生中的重要讀物為德國作家赫曼.赫塞所作的《德米安:徬徨少年時》,他坦言自己是個蠻容易受他人影響且常猶豫不決的人,雖盼望能夠安定地朝目標前進,但現實往往不按牌理出牌,失望與徬徨總是在措手不及的時刻降臨。

在因緣際會下與這本書相遇,書中有段文字寫道:「一隻鳥出生前,蛋就是牠整個世界,牠得先毀壞了那個世界,才能成為一隻鳥」,成長總是伴隨著掙扎和迷惘,當下可能覺得世界崩塌了,但事後回頭一瞧,似乎開展了另一條路,汶耕說:「這本書是我的人生之書,因為當有所覺醒,人生就沒有白走的路,能改變的從來不是環境,而是當下的自己。」

職涯空白期勇闖異地成為德國志工

汶耕本身學的是商業設計,對德國一直抱有憧憬,在工作幾年後,下定決心遠赴德國擔任國際志工並辭掉當時的包裝設計工作,沒想到飛到當地才發現現實跟想像的差距。

當時的工作是分配到幼稚園當實習生來協助導師,基本上都要用德語溝通,不會德語的汶耕在生活跟工作上都面臨很大的挫折,因為語言不通,連幼稚園小朋友都招架不住,為了在異地生存下去,他拼了命地學習語言。

汶耕說:「幼稚園園長讓我在下班空檔到語言學校旁聽、惡補德語;當回到不會說英文的接待家庭時也積極參與他們生活,只能說前面都是靠意志力撐過去的,也不斷自我懷疑到底為何要從那麼遠的地方飛來,但神奇的是語言力就是在這3個月中逼出來的,回頭發現原來自己也能好好溝通了!」

突破了語言這個魔障,汶耕笑說有種苦盡甘來的感覺,之後還換到青年旅社工作,在那個小小的聯合國,結交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並趁著休息日到附近的國家去旅行,不知不覺在德國也待快滿一年,除了讓自己的眼界更開闊外,也學會了謙卑與包容彼此文化的不同,更時常面對孤獨的情緒,有很多時間可以跟自己好好獨處、對話。

因熱愛閱讀展開了自媒體經營之路

在採訪時,忍不住好奇想問汶耕為什麼會創「畫說有一天」的帳號,原來契機是某次朋友要在花蓮「海或瘋市集」擺攤,提供了一個小角落給他發揮,由於很愛看書又很想說故事,靈光一閃,便決定把書籍的封面復刻,做成一張張手繪小卡,類似微冊書店的概念。

說到這邊,看到汶耕的眼神閃閃發亮邊興奮的說:「那時有人停在30×30公分的小攤位前聽我說書,覺得很感動,雖然當時講的亂七八糟的,但看到他們目不轉睛的眼神,身體血液不自覺沸騰,發現自己的熱愛所在就是這麼一回事吧!」

於是在那之後「畫說有一天」就這麼誕生了!目標就像一千零一夜那樣,想說滿1001本故事,汶耕笑著說:「如果能像松浦彌太郎那樣有自己的露營車,開到哪賣到哪並能一邊說故事的行動書店就太好了!目前就先放在網路上分享給大家。」從早期黑白書封設計時期,到現在以文字為主的分享,在在都感受到汶耕對於書和文字的熱愛。

非全職自媒體者的經營學

經營自媒體需要投注相當多的時間,汶耕到底是如何辦到擁有正職,並維持一週IG貼文的更新、寫專欄文章,外加還有看書的時間?

汶耕說自己不算看書很快的人,一本文學書有時要看2至3天,會盡量趁著週末有比較完整的時間來閱讀、寫文章。也許是受到在德國生活的影響,他希望工作和生活能達到平衡,轉職時除了評估能否學習和獲得成就感外,也會考量下班後是否可以擁有完全屬於自己的時間。而現在的這份工作正符合這個期待,不太需要加班,所以平日下班後的晚上會花1.5到2小時專心寫IG貼文,或是利用午休時的空檔進行閱讀。

由於花了大量的心力、時間投注在上面,漸漸地在自媒體上也做出一番成果,問了汶耕在經營自媒體這段時間獲得了什麼?他說陸續有各式機會找上門,像是出版社會定期寄新書過來,或是一些平台、單位會找合作,甚至現在成為了專欄作家,更重要的是串起連結,和網路上的創作者、書友成為了朋友,這些都是當初意料不到的。

還有次出版社要在誠品辦書展,聯繫他是否能擷取畫面與推薦文字搭配展出,汶耕覺得推薦文能被印刷成實體並搭配展出非常開心。

汶耕說:「現在的我依然會徬徨,不管是工作或是經營自媒體,偶爾也會陷入低潮,但是每到這個時刻,我都會被書中的文字、一段對話或是曾經的自己所拯救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