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錄
究竟離職前要做到哪些準備才能瀟灑換乘,迎接新篇章?和以前為一家公司貢獻一輩子的時代不同,上班族待在公司的有效期限已大幅縮短,變動已成為日常,當我們失去公司名片、職銜後,還剩下什麼呢?
離職前你要先做好什麼準備?
許多人打算年後轉職,就算近期沒打算離開,還是可以先思考你「想」如何離開這間公司或是結束職場生活?先想好結局,才知道接下來要往哪去,當離開這間公司時,你又會希望被如何記住?
之前在《離職說明書》這本書中,看到作者金湖在序文中精準的譬喻:職場只是人們單純上班的地方,不是工作愈久就愈專業,就像雖然擁有很多存摺(工作經驗),但不代表有很多現金(專業),所以應該趁還在職時好好活用職場,打造帶得走的專業。
上班族和專業者最大差別在於「如何看待自己」
工作的心態會為你的職涯帶來巨大的差距,因此我們先來看看以下10個問題,動手把這些答案寫下來,如果一時想不到也沒關係,可以先跳過思考下個問題,相信反覆思考後,你會愈來愈清晰屬於你的答案。
➊ 覺得與上班族不同的「專業者」是什麼?
➋ 過去兩年有為自己製造獨處的時間嗎?
➌ 在職場生活,做什麼事最有活力並樂在其中?(寫出10個例子)
➍ 撇除別人想要的,我知道自己對生活和職業真正的慾望嗎?
➎ 我想如何結束職場生活?
➏ 我有什麼個人技能和專業,是可以不依靠組織就能賺錢的呢?
➐ 我是否為了讓專業成長而學習?
➑ 在職場中一起共事的人,會記得我是什麼樣的人或領導者?
➒ 創造專業的困難是什麼?
➓ 我怎麼看待工作與生活平衡?休息和離開,由我自己主導嗎?
「上班族」會把自己和工作結合,職銜成就了自身的價值。「專業者」則會把自己從職場中分離出來,看成是獨立的個體,因為知道現在的職銜並不能代表自己,所以為了打造自己的專業性和個人品牌,在職場上會更努力,並隨時為自己的離開做好準備。
如果成為職場上的專業者,生活與工作難平衡?
我們知道培養專業是需要時間的,但你可能想說上班完後都很累了,哪裡還有時間精進能力?其實,你認真記錄下班後的生活,你會發現你只是不想把時間投注在那件事罷了!
《離職說明書》中解讀「生活與工作平衡」等於為了別人賣自己的時間賺錢 (A) +為了自己所付出的時間 (B) 之間的平衡,A是我們為了基本生活而賺錢的工作,B或許不一定能為你賺錢,有可能就是陪伴家人的時光,或是你花在休閒娛樂的時間。
A和B的比例會因為每個人比重而不同,像是我遇過有些人很愛他的工作,去旅行時還在想著工作,那他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就不會那麼在意。
其實當專業能力者脫離組織成為一人公司老闆或是自由工作者,工時往往會比在公司長很多,尤其在初期,賺得少、工作量更多。不過在為別人工作時,生活與工作平衡成為了重要評估條件,但如果是為自己夢想打拼,生活與工作的平衡就不一定像上班族時那般重要。你也可以藉此思考一下:你想要的平衡是什麼?
離職空白期你可以做什麼?
趁離職後好好把握面對自己的時間,在這段休息期你可以做3件事:
1.照顧好身心靈
2.回顧過去
3.嘗試一直想做但沒能做的事
空白期可以讓人跳脫麻痺的日常,重新檢視過往,並確定新的方向。
《離職說明書》不只是分享作者的職涯經驗,也包含了觀察職場上班族的相關資料,他希望透過各種工具、方法來讓讀者從上班族轉為專業能力者,找到自己想過的生活樣貌,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專業者為自己而活,也把這篇文章傳給年後想轉職的朋友吧!
延伸閱讀: